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用之美—众说纷云的宜兴紫砂壶 ▎落大师名款的紫砂壶

※发布时间:2019-7-29 9:27: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喜欢喝茶的朋友都知道,茶席如果不配上几把实用又高雅的宜兴紫砂茶壶,会显得缺了点什么的,高价的今古大师壶用起来压力大,来不明的山寨货用起来不但没面子而且不安全,也泡不出好茶。

  《用之美》专栏整理一位日本华侨老藏家旧物时,很意外的发现一批他早年在国外中国国货公司或返乡探亲在国内友谊商店购买的紫砂壶,有些甚至是落了名家款識的紫砂壶,整理目录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员后,发觉没有任何人能够对那些落名家款識的紫砂壶提出肯定的鉴定,更甚的是,在百度上打“紫砂壶“关键字后,出现了大量向百度付费的所谓“紫砂壶鉴定专家“的广告,接触过后立马发现都是骗鉴定费的专家。

  面对这种问题,《用之美》专栏团队与藏家的家人决定不再探讨落名家款式紫砂壶作者确认问题,直接以美好的旧物在《用之美》专栏陆续推出,与朋友们分享,由广大的转转会读者决定这些精美紫砂壶的价值。

  这是一只茶壶与六只茶杯之紫砂茶具套组,以上乘宜兴紫砂泥料制作而成,四方型壶身配龙首流,器身一面刻雅竹枝叶纹,另一面刻““雲生法海樓“诗文,底部印款周围刻诗句“;刻划纹饰清晰,成型技艺精湛,纹饰精美生动,壶身底部与壶把下方各有一“顧景舟“与“顧“印款,壶盖内左右各有“顧“与“景舟“椭圆印款。

  六只茶杯呈六方形,造型大气。紫砂胎质与茶壶同为上乘胎料,六方杯底部“景舟“方印款。做工考究。金莎与林俊杰

  此套紫砂茶具上落的是近代宜兴紫砂壶名家顾景舟的款,没有经过专家鉴定,无法确认此壶是否为顾景舟亲自制作的紫砂茶具。可以确定的是,这套茶具是1970年代后期前藏家购于的国货公司,购买时附如图所示之珍藏证书。

  这是一件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绘瓷名家邓碧珊之作品,器形硕大厚重的方型圆口大笔洗,以风行于明嘉靖年间的青花五彩鱼藻纹风格,绘出具独创性特色之精彩鱼藻绘瓷,有别于仿嘉靖五彩鱼藻纹其他清代官窑作品,邓碧珊之鱼藻纹瓷绘独具一格,已跳脱苛臼之仿品泥淖,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形式。

  谈到时期的工艺与美术,陶瓷绘画是一个重要的门类,由于明清两朝皇室对与瓷器之质量与产量要求特别高,也因此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也因为官家的,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独创与发挥的机会,使得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受到。然而,景德镇地灵人杰,随着清朝国力的,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了官窑体系的,异军突起走出了真正尊重个人独创,做自己想做的,画自己想画的,开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的先河。

  知名的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他们一反官窑照范本摹画之,“以味不以形也”的创作,因为有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为近代景德镇陶瓷产业跨出重要的转机。

  珠山八友的邓碧珊(1874年一1930年),字辟寰,号铁肩子, 是国家认定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堂号晴窗读书楼,邓碧珊是江西省余干县人,清末的秀才。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因其生长于湖畔,常与其父湖中捕鱼,特意下功夫精练鱼藻画技,因而其作品大多以鱼藻纹为题材。

  此器形硕大厚重的方型圆口大笔洗,以风行于明嘉靖年间的青花五彩鱼藻纹风格,绘出具独创性特色之精彩鱼藻绘瓷,有别于仿嘉靖五彩鱼藻纹其他清代官窑作品,邓碧珊之鱼藻纹瓷绘独具一格,已跳脱苛臼之仿品泥淖,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形式。以墨彩落款“碧珊写“,底部露胎无釉。

  这是以皮色特别柔美的竹筒雕刻的一只文房臂搁,中央下凹竹节处细雕嫩芽的巧妙雕刻,正上右方阴刻诗文与竹人落款,黄褐色竹皮表面油亮光滑细腻,嫩芽雕刻仿生精致,诗文雕刻书法独具一格,背面留住竹节隔层,全器包浆皮壳细腻、温润如玉,整体气质文雅大方,是解放初期1960年代傑出竹人之佳作。入手可当写书法之臂u、书房摆设,或是茶则使用。

  这是一件纹饰构图丰富高雅,制作精致细腻的古青铜笔筒。铜质古朴沉重、属比重较高之精炼铜,铸造后镂空雕琢成双层笔筒,环绕器身镂空文人博弈与上山採药场景,秀美山川、栏亭楼阁、文人雅士之画面交错于双层圆筒面,整体造型典雅高贵、纹饰精美丰富、工艺考究,典型明清文人书房高端笔筒。

  此精致的青铜镂空笔筒底部阳刻款式“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据闻,吴邦佐是明代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不但是冶炼精铜与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出色的青铜器物设计者。当时为宫廷的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为珍藏。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底款之象耳三足铜炉。之明清铜炉与器物刻有此款之例颇多,但是铜质精量、制作工艺讲究、而且款清晰端正的非常少见。但是,民间收藏的此宣德吴邦佐款数量众多,经古玩从业人员与学者深入探讨后,大致认为这类款式之铜炉与器物,均为清中期或晚至时期之物,依此笔筒雕工精湛、款式端正清晰判断,应是开始有此款式起初期之作品, 也就是18/19世纪,清代中末期。

  此青铜镂雕笔筒因长久未使用,雕刻沟槽积垢,青铜表面部份覆有绿铜锈,表面包浆皮壳温润细腻,除部份凸出处细微磨痕与磕碰外,保存完好无损。

  这是一件造型独特高雅,制作严谨细致的老锡器,折沿六瓣海棠花式深腹洗,器身浅刻四道弦纹、口沿与心形浅足滚紫铜成就了画龙点晴之效果,整体设计独具一格,工艺细致,线条弧度比例恰到好处、所有细节面面俱到、一丝不苟,是难得一见之优雅清代文人书房用具。

  古代文人书房用具里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是不加精雕细琢的天然材质,尤其是材质本身就令人神往的器物。今天这件水牛雕像就是旧时代文人品味的精采典范。以天然瘿木瘤稍加修饰后雕成一尊蹲卧的水牛摆件,由取材到巧雕成器的过程非常精准与神奇。

  旧时代工匠,首先需要选一块老树上长出来的树瘤,树瘤就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产生病变、虫害、或是外力而长出瘤状异包的现象,这位老匠人选的树瘤状似头颅,质地特别坚硬,木色金亮油润,表面布满着千丝万缕的天然木纤维纹理,当匠人找到这块树瘤后,因其天然材质纹理与原型而产感。

  找到了浑然天成的老树瘤后,匠人仔细审视树瘤各部份之特质,在适当的部位雕出坐卧水牛的各部位,平滑的木质雕头尾与牛足,保留树瘤的天然纤维纹理雕刻成牛背,天然纤维仿生牛毛的纹,一尊温驯的水牛伏案,金黄的皮壳复盖着千丝万缕的牛毛纹,想像数百年前匠人找到树瘤后,巧妙地设计和制作此文人品味之卧牛摆件的美好过程。这种情境大概就是中国历代文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境界吧!

  这件体型大且气质高雅的树榴原形巧雕卧牛选材巧妙、设计独特、工艺恰到好处,经数百年历代文人之珍爱与使用,置于案上即刻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令人见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此树榴原形巧雕卧牛底部具原木材料之蚀洞(如图所示),左前腿有裂痕,表面正常磨损痕,除此之外,基本保存完好,瘿木表面坚硬,老包浆皮壳温润如玉,尺寸适中,是一件高雅大方的案头或茶席摆设品。

  财成国际